本報記者 孫紅麗
金秋時節,正值收獲的季節。近日,記者走進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種植場,從高處俯瞰喜稻美嘉種植基地,稻田披上了金色的盛裝,金黃的稻谷搖曳在秋風中,一串串黃燦燦、飽滿的稻穗壓彎了稻稈,空氣中散發著陣陣稻香。
秋日暖陽下,工作人員駕駛著水稻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田間來回穿梭,將稻穗“吃”入“腹中”,割穗、脫粒、排草、篩選……不一會兒,收割機就“吃飽”回到稻田邊,一顆顆金黃色的稻谷從收割機出糧口傾瀉而下,運糧車的車廂里堆滿了稻谷,現場呈現出一幅繁忙的豐收景象。
種植之前采用休耕、生物漚肥,種子培育運用靜電種子包衣技術,水稻生長過程中選擇人工薅草,秋收后秸稈還田。經過兩年的高標準整理及生物技術下的種植,喜稻美嘉目前已實現稻田生物多樣化,青蛙、泥鰍、白鷺等動物在稻田間棲息,真正恢復了水稻種植的生態系統。從無到有,從種到收,喜稻美嘉一直高標準、嚴要求,種出了通過歐盟標準SGS 609項檢測標準的大米。
近年來,紅光村的276公頃水田,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全覆蓋,打破田埂連片成田的傳統模式,“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綜合性建設,紅光村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。全村的耕地整合到一起,糧食產量提高10%、肥料利用率提高2%、灌溉效率提高7%。”村黨總支書記李在德說。
通過提高基礎設施標準,紅光村水稻種植實現統一育苗、整地、播種、管理,增加了水稻產量。推廣水稻秸稈還田、增施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、綠色防控病蟲害、稻田養鴨、稻田養蟹、稻田養魚等技術,既減少生產成本,又提高了經濟效益,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,保證了稻米新鮮度及食味感。
放眼九臺大地,一片美好的豐收圖景正在精彩上演。
2024.10.10 吉林日版-二版